在豫东平原的河南商丘古城东南,一池碧水环绕着黛瓦红墙,这里便是被誉为“北宋四大书院”之一的应天书院。它从五代后晋的睢阳学舍破土萌芽,至北宋升格为最高学府——南京国子监。千年岁月里,范仲淹在此铸就“先忧后乐”的思想品质,晏殊于此重振中原文教,其声教所及,不仅塑造了北宋一代士风,更如肥沃养分般滋养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。
应天书院全景图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始于乱世:民间学舍的坚守
后晋时期,虞城儒士杨悫“力学勤志,不求闻达”,于宋州(今商丘)创办睢阳学舍,开书院之先声。其学生戚同文继承师志,聚徒讲学,被尊为“睢阳先生”,奠定书院根基。
北宋大中祥符二年,应天府富绅曹诚捐资扩建学舍150间,聚书1500卷。宋真宗感其义举,御赐“应天府书院”匾额,书院由此名扬天下。
随着宋州升格为应天府,再晋为南京,书院亦迎来鼎盛。景祐二年升为应天府学,庆历三年更擢升为南京国子监,成为北宋最高学府,独享“书院升国子监”之殊荣。
应天书院状元桥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立于中枢:都市书院的典范
与隐于山林的岳麓、白鹿洞、嵩阳三院不同,应天书院独树一帜地位于繁华都市,紧密衔接政治文化中心,彰显“经世致用”的办学取向。
商丘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地(归德军节度使治所),其特殊政治地位为书院赢得朝廷鼎力支持:学田划拨、师资委派、进士配额倾斜,成就其无可比拟的官方资源优势。
应天书院入口处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思想根基:先忧后乐的源泉
从杨悫“不仕”兴学、戚同文承志授业,到曹诚毁家纾难,历代创办者“献身教育、不求闻达”的品格,铸就书院的精神内核。晏殊任应天知府时力邀范仲淹主持书院,立下“得天下英才而育之”的宏愿。书院培养出孙复、朱从道等名儒,更孕育了范仲淹“先忧后乐”的思想品质,成为士大夫家国情怀的基石。
青年范仲淹塑像矗立在应天书院门前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执掌书院近两年,范仲淹不仅重振学风,更留下《南京书院题名记》等不朽篇章。这篇与《岳阳楼记》齐名的雄文,深情记录书院辉煌历程,也倾注了他对母校的赤子之心。文中“天下庠序,规此而兴”的评价,使应天书院成为全国办学的样板工程。
当他离任时,书院已成北宋文脉中枢。庆历三年(1043年),应天书院被朝廷正式升格为南京国子监,成为中央直管的最高学府,兼领教育管理之职,推动全国文教事业大发展。
绵泽千年:古今文脉的延续
2003年,经河南省政府立项批准应天书院于宋代原址附近依古制复原状元桥、崇圣殿、讲堂等建筑群,2007年作为商丘古城核心文化地标重新开放。
目前,商丘师范学院成立“应天书院研究中心”,开设“应天国学堂”,并设归德书院承续文脉。作为重要的文化研学基地,创新开发“六艺”课程,涵盖拜师礼、拓印、射礼等传统礼仪活动,累计接待学子超万人次。
青少年儿童走进应天书院诵读经典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如今,这座古老的书院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常态化的文明实践活动,让书院文化真正走进现代生活,在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。立于应天书院门前,范仲淹塑像目光如炬,凝视着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匾额,仿佛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。
朱砂启智,在稚子眉间点亮智慧之光。商丘市文明办供图
在“文化寻根”研学活动中,万名学子于崇圣殿前正衣冠、拜先师;朱砂启智,在稚子眉间点亮智慧之光;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经典,家长共同研习传统礼仪,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。当《岳阳楼记》的诵读声回荡于千年庭院,应天书院正以最鲜活的方式,将“先忧后乐”的思想品质注入新时代的血脉。
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文化地标,更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实践场,见证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,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持久魅力。
供稿:河南省文明办 商丘市文明办